◎夏吾交巴
隨著涉藏地區經濟發展,現代畜牧業產業開始極大地沖擊傳統畜牧業。青海涉藏地區畜牧業通過打造高原綠色有機品牌,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傳統放牧觀念,全面推進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促進生態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青海海南州現代農牧業蓬勃發展
畜牧業作為青海涉藏地區牧民群眾主要的生活方式,關乎涉藏地區經濟發展。在城鎮化的影響下,牧區大量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草地流轉規模逐年擴大,對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海涉藏地區畜牧業雖然發展迅速,但處于現代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在青海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生態畜牧業產業合作社和畜產品深加工企業逐年增加,有效解決了涉藏地區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和脫貧攻堅,對青海涉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起到重要作用。
青海涉藏地區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涉藏地區全面落實“一優兩高”戰略和發展高原特色畜牧業各項決策部署,依托豐富的綠色和有機畜牧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牦牛、藏系羊產業及畜牧業加工產業,推進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生態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一)依托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特色產業
青海省根據不同區域和自然條件的特點,把每個區域優勢資源與實際市場需求相結合,合理規劃產業區域布局,劃分為牦牛養殖、白藏羊、牦牛乳生產和畜牧產品深加工等發展區域,先后發展成標準化、規?;狞S南藏族自治州“拉格日模式”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崗龍模式”等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的典型模式,極大地促進了青海涉藏地區經濟發展。為了推動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牧民集體承辦各類合作社,通過科學養殖和高效養殖的理念,拓展第一、第二產業,解決畜牧業勞動力“內卷化”,同時開展牛羊品種改良等方式,青海涉藏地區牛羊存欄量大幅增加。據調查顯示,2021年12月,青海省牛羊存欄數量總額高達2028.35萬頭(只),比2020年增長1.6%。其中,全省牦牛(含黃牛)存欄數量642.4萬頭,同比下降1.5%,2021年全年牦牛累計出欄數量200.29萬頭,同比增長6%,牛肉產量21.25萬噸,同比增長10.5%,牛奶產量35.39萬噸,下降3.3%,2021年青海省牦牛為主的生態畜牧業產業及生產過程基本保持平穩。2021年12月,青海省藏系羊存欄數量高達1385.95萬頭,同比增長3.2%,2021年全年藏系羊累計出欄數量672.72萬頭,下降13%,羊肉產量12.32萬噸,下降7.5%。
2021年,海北藏族自治州為了牲畜接羔育幼和防災保畜工作,先后儲備飼草和飼料總共17.09萬噸。截至2021年12月底,海北州通過科學養殖方法,一年產牛羊仔畜數量高達156.98萬只(頭),育活牛羊仔畜數量達到152.05萬只(頭),牛羊仔畜成活率達到96.85%。其中,藏系羊羔羊產量為153.87萬只,育活149.06萬只,成活率達96.87%。牦牛犢牛產量為8.23萬頭,育活犢牛7.75萬頭,成活率達94.16%。牦牛出欄數量為3.97萬頭,出欄率為6.23%,藏系羊出欄數量為17.11萬只,出欄率為7.8%。2021年12月底,果洛藏族自治州牦牛存欄量108.94萬頭,其中,建成奶牛養殖基地121處、肉牛養殖基地4處、優良牦牛種畜基地7處、犏牛繁育基地3處,規模達11.47萬頭。藏系羊存欄量13.24萬只,建成藏羊養殖基地36處、規模達4.35萬只,畜牧業特色產業化格局已初步形成。隨著青海涉藏地區各類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及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逐年增加牦牛及藏系羊有機畜牧數量。特別是在青海涉藏地區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從傳統畜牧逐漸向現代化畜牧業發展,對青海涉藏地區鄉村振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優化畜牧結構,推動畜牧業產業增產增收
受傳統文化影響,青海涉藏地區長期處于傳統放牧為主的畜牧業文化帶。傳統畜牧業成為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經濟來源,這對新時代畜牧業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為了發展青海涉藏地區畜牧業以及優化和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青海省各級部門按照“因地制宜、兼顧發展、揚長避短、分類推進”思路,構建牧區大力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農區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先后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牦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牦牛產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牦牛產業試點建設,實施了牦牛產業園、牦牛主題公園、牦牛博物館等一批重點項目,積極開展特色品牌創建。同時,省政府啟動藏羊產業振興發展,印發《關于加快藏羊產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推進藏羊產業轉型升級。
各州縣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相關政策,極力推動涉藏州縣生態畜牧業產業及專業合作社。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牧民主動整合資源,成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如:截至2022年1月底,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h共有合作社184家,正常運營102家。其中,唐乃亥鄉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55家,占全縣專業合作社總數的29.9%,河卡鎮共有51家,占全縣專業合作社總數的27.7%,子科灘鎮共有19家,占全縣專業合作社總數的10.3%,入社農牧戶共有5346戶,戶均收入36722.6元。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主要經營機制的畜牧業組織化程度達到45%以上,“企業+基地+農牧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初步形成,為青海涉藏地區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了打破傳統產業結構及傳統放牧方式,各地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規范合作社經營管理,扎實推進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截至2021年年底,果洛藏族自治州六縣44個鄉鎮共有188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共開展205個產業化基地建設,發揮集聚效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打造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全產業鏈條,鄉鎮和行政村覆蓋率達100%,其中22家合作社列入省級試點社。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探索實踐“草-畜-肥-草”循環生產模式,培育發展生態家庭牧場,推廣“三增三適”等科學養殖技術,改良牛羊品種和劃區輪牧等方式,大力推廣“拉格日模式”“崗龍模式”等典型成功案例,實現農牧民從單一的出欄經濟向合作社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合作經濟轉變、從傳統單一的放牧養殖向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為新模式的養殖方式轉變、從傳統放牧觀念向以生態保護優先的新思想轉變,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局面逐步形成。
(三)培育畜牧深加工產業,加強標準化養殖技術
各地打破簡單加工的傳統技術,圍繞特色生態畜牧業發展,以傳統技術為基礎,引進和培育畜產品深精加工,冷鏈物流,產品營銷等企業,不斷完善畜牧業產業發展鏈條。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總投資4.9億元建成州級產業園區1個、縣級產業園區5個,引進各類企業468家,企業員工749人,園區產值達2.96億元。同時注重草畜平衡,積極探索實踐養殖成本低,生產效益高的新養殖品種,瑪沁縣投資360余萬元,引進藏雞、馬麝養殖,進一步緩解了草場養殖承載力不足的問題。
為了培育青海省特色畜牧優勢產業,各地依托區域特色優勢資源,調整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積極培育特色鮮明、潛力較大、有一定基礎和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基地,不斷壯大產業規模,逐步形成“一村一業”“一鄉一特”“一縣一品”。2021年,海南藏族自治州發揮貴南縣國家有機產品示范縣效應,擴大興??h青藏高原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規模,為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提供“海南方案”。青海涉藏地區畜牧業歷來是粗放式放牧為主,“內卷化”較嚴重。為了提高畜牧業集約化水平,政府各級部門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全面實施“加工強縣”戰略,支持和引導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牧戶發展牛羊肉分割及有機肥等畜產品初加工,培育一批家庭工廠、手工作坊、鄉村車間,打造特色產品品牌,拓展和延伸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和服務鏈,把牧民聚在產業鏈上,成為產業工人,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按照“優化布局、完善設施”思路,各地加快建設標準化、規?;B殖場,積極推進經營規模。全省牧區均推行“為養而種”“以草定畜”“農種牧用、牧種牧用”的理念,探索“草畜聯動”發展模式,形成了以草業建設為基礎、規?;B殖基地為中心、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的“草業建設-牛羊育肥-畜產品加工-有機肥生產-返田利用”等優勢特色草牧業循環發展模式。并立足區域布局特色畜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扶持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與服務農畜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活畜交易市場、農畜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推進公益性畜產品市場和畜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全面打通畜產品流通配送“最后一公里”。同時打造特色優勢品牌,堅持質量興牧、品牌強牧,采取牧業產業協會主導,建立統一組織生產、加工包裝、市場營銷、宣傳推介的市場化體系,并利用對口援建平臺,提升品牌的對外宣傳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努力打造具有青海省區域特色畜牧業產品品牌。
(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各地以產業精準脫貧和增加牧民收入為落腳點,明確崗位分工,實現牧民穩定增收。在各級政府部門畜牧業集約化、產業化和市場化主導作用和扶持下,以“兩大”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為引領,全面提升畜牧業組織化程度,加快推進牧民專業合作社采取集約經營、聯戶經營、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畜牧業組織化程度,建立“合作社+家庭牧場+基地+農牧戶”的組織模式,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生產方式轉變。
按照“成熟一個、組建一個、規范一個、提升一個”的原則,鼓勵和支持養殖大戶、牧民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等社會組織籌辦功能齊全、行為規范、服務有效的牧民協會,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和生產要素,不斷發展壯大牦牛、藏羊產業協會,完善協會章程和理事機構,推動形成以協會引領的現代牧業發展的組織形式。培育產業化聯合體,扶持各地龍頭企業,帶動牧民合作社,并與牧民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分工協作、聯合發展。
各地具有特色的合作社推動畜牧業發展,同時積極發展第二、三產業,以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的方式,組建賓館、餐廳、牦牛鮮奶加工廠、蔬菜大棚種植基地、飼草種植基地、土特產銷售部等實體經濟,有效解決了牧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如,2021年,果洛藏族自治州崗龍村全村勞動力394人中,從事放牧擠奶等工作189人,占總勞動力人數的50.2%,轉移二、三產業勞動力70人,占總勞動力人數的17.8%;外出務工人數126人,占總勞動力人數的32%。圍繞市場有效需求組織農牧業生產,充分利用畜產品高原、有機、無污染的特點,堅持有機、高端方向,先后推出有機牛羊肉、純牦牛奶、酸奶、糌粑等一系列高端乳制品,取得QS認證,深得市場認可。
在保障生產現有有機牦牛鮮乳、酸奶、乳酸飼料等產品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有機牦牛奶酒、純凈水等新產品開發,農畜產品供給結構和質量有效改善,促進合作社二、三產業穩步健康發展。社員分工分業,增收明顯。入社前大部分牧民收入來源除政策性收入,僅依靠零散銷售奶產品、蕨蔴等增加收入,但入社后收入來源還有勞務性工資和合作社股份分紅收入。合作社借助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誰先整合誰先發展”的契機,以各州縣發展動力強、生態保護好、示范作用突出等強勁優勢,以各種扶持項目為依托,整合各類資金,轉移富余勞動力,積極做好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
青海涉藏地區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踐經驗
在長期的畜牧業發展過程中,青海涉藏地區依托優勢資源,以現代科學技術促畜牧業的發展理念,拓展市場需求,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建立合作社和畜產品深加工企業,形成了“拉格日模式”和“崗龍模式”等典型案例,對青海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畜牧合作社幾種養殖點
(一)加強黨的建設,促進畜牧業產業化發展
各地嚴格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發揮政府責任主體作用,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將生態畜牧業作為牧業發展主攻方向,完善聯點機制,實行州縣級領導聯點制、農牧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和鄉鎮駐村干部包村制,加強對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聯點督導工作,從政策引導、群眾動員、項目資金支持、發展規劃等方面及時協調解決農牧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點問題,切實做好“扶一把、送一程”。在政府各級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各地把綠色發展標準和要求全面融入到特色產業發展之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的綠色化水平,建立生態循環的綠色產業體系。鼓勵發展生態有機牧業,提倡“集中連片、各有重點、你我不同、綜合發展”的發展方式,發揮集聚效應,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逐步推廣“草-畜-肥-草”循環生產模式,大牲畜單元飼養規模,進一步向集約化、工廠化、現代化的養殖方向發展。按照“宜牛則牛、宜羊則羊”的要求,進一步發展特色養殖,以市場為導向,以草場類型為依托,以效益為目標,通過對比算賬,典型引導等方法,發展高原特色現代生態畜牧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偉大初心使命。
(二)挖掘品牌潛力,提升牧民經濟效益
各地加快推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使畜產品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有關方面的認證,體現產品的獨特優勢,注冊商標,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畜產品的經濟價值。加大爭取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力度,積極打好“三品一標”這張牌,提升現有“久治牦牛肉”“瑪多藏羊”“果洛大黃”“澤庫牛羊肉”“興海牛羊肉”和玉樹查拉酸奶等綠色有機畜品牌價值。加快畜產品加工開發、冷鏈物流配送建設、銷售端渠道拓展等產業鏈建設步伐,通過增加商品種類、供給能力、推介渠道,為合作社創造更多的商貿機遇,增加產品銷售額。
以政府為主導,各地加強與省內外畜產品加工企業的聯系,建立常態化的銷售渠道,使“企業+合作社+基地+牧戶”的經營模式真正成型,努力實施產品“向外延伸”計劃。同時加強技術引進,建立村落集體所有的畜產品屠宰和深加工企業,改變“賣原材料”的傳統銷售模式,延長產業鏈條,增添精深加工銷售環節,實現產品附加值大幅度提升。充分發揮牧業資源優勢,積極打造草地生態畜牧業和文化創業等新興業態,更好地將生態潛力轉化為綠色價值,為脫貧攻堅、建成小康提供有力支撐。品牌化經營是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催化劑。因此,青海省十分重視畜牧業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強普查和保護,挖掘特色,規范產品標準,鼓勵申請專利及各類商標、綠色、有機認證等,開拓市場,消費群體培育。在市場上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信賴,有市場競爭力,通過市場轉化為效益。
(三)轉變生產方式,推動特色生態畜牧業產品
為了畜牧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進而實現經濟效益,各地將畜產品加工與市場消費需求相結合,以供給側改革的方式,提供消費者需要的高端產品。特別是對生產工藝領域進行深度改革,依靠微信、公眾號、直播等融媒體方式,大力宣傳,開拓消費市場需求。在養殖階段大力推廣“三增三適”“牦牛藏羊高效養殖集成技術”“牦牛全乳量哺乳”“牦牛一年一胎技術”“藏羊三年兩胎、一胎多羔”等先進技術。
根據地域優勢和市場需求趨勢,組建畜禽健康養殖生產和休閑牧家樂等旅游功能區,推動優勢產業向優勢地區集中,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傾斜配置。全力打造現代牧業示范區,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和示范園區聚集,推進全省現代畜牧業樣板。加大牧業資源保護利用力度,推廣秸稈還田、配方施肥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種養連動的循環畜牧業發展模式,規模飼養場實現零排放,治理和控制畜牧業面源污染水平居于全國前列。全面推廣牦牛、藏羊優良品種,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舍飼半舍飼養殖業,建設草業與養殖業藕合發展示范基地,推廣“無公害、綠色、生態、有機”產品品牌,擴大“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規模,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在各州建立成草畜聯動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牲畜良種生產推廣基地、畜產品加工轉化示范基地,增加肉、奶產量,保障市場供給。
結 論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海涉藏地區畜牧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經營關系發生深刻變革,牲畜飼養總量突破千萬頭只,再造一個畜牧業大省的目標任務已全面實現。為加快推動畜牧業現代化,推進集約化、規?;?、產業化、市場化進程,推動畜牧業全面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持續穩固青海省畜牧業在全國的戰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實施畜牧業強省戰略,實現青海省畜牧業從“大”到“強”的轉變。
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又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戰略方針的重要表現。青海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結合青海涉藏地區發展實際,著眼長遠發展,堅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推進城鄉統一規劃,順應畜牧業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在全省六州按照示范引領、融入城鎮、特色保護、集聚提升、穩定發展、撤并搬遷等6種類型進行認真劃分,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為了打破傳統畜牧業制約,青海省以“高原、綠色、有機、無公害”為原則,“產業促發展”為目標,優化全省畜牧業產業布局,加強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高寒畜牧區生態畜牧業產業和有機畜牧業產品,注重品牌培育和發展,加強“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大大提升了牧民收入,讓青海涉藏地區牧民感受到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簡介
夏吾交巴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青海發展戰略研究所教授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 · 新西部網
終審:楊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