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所作的報告,站位高遠、氣勢磅礴、催人奮進。報告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重大方針,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是對中國社會未來一個時期的全面部署,全篇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闡釋中國實際的典范。

不斷踐行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積極主動發現真理和發展真理,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科學指南
馬克思主義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它揭示了認識發生、發展的內在機制和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人們要致力于改造世界,首先必須認識世界;而認識世界,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方法和理論作指導。認識世界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握真理。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里的正確反映,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基本依據。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就是對真理的追求。馬克思主義是改造世界的理論的典型代表,針對一切唯心主義哲學的弊端馬克思曾經鮮明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瘪R克思主義創立后,每當社會實踐中出現新情況新問題的時候,這一學說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都非常關注,并及時作出概括,充實到自己的科學體系之中去,特別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他們更是以科學的態度,對歷史發展趨勢和規律作出了辯證的闡釋。由此可見,理論創新就是認識主體不斷隨著實踐的發展,發現新問題,對新的現象做出新的解釋,發現新的規律,進而發展已有的理論。其突出特點就是要對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作獨立性思考和創造性思維。
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運用馬克思主義時,正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辯證性要求,尊重實踐,傾聽實踐的呼聲,研究實踐的新變化,堅持理論創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推向新的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
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回答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不斷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充分發揮歷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前進動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主體,歷史是人們自覺創造活動的結果,人通過實踐活動確立了自己在歷史中的主體地位。在不同的具體的歷史發展階段,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之一。
人民群眾就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大多數人。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雖然在不同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然而,不論歷史的情況怎樣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廣大勞動群眾。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不斷踐行馬克思主義物質觀,以促進社會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為根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方式在社會發展中具有決定作用。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方式,它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特定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在影響社會歷史發展的各種要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條重要基本原理。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蔽ㄎ锸酚^正是運用這一原理科學地說明了人類社會及其歷史演化過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以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為指導,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基礎提高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并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路徑為統攬作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全面部署。報告還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并重點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通過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我國社會的物質基礎將獲得極大提升,社會生產方式將經歷重大變革,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將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不斷踐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加快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美好未來
人的發展問題是哲學中的重要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題中應有之義。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見物不見人”的看法是不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不但重視社會發展,也同樣重視人的發展,而且把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來理解。因此,馬克思主義在揭示了社會的本質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人的本質和人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曾經從經濟形態發展對人的影響的角度,把人的發展分為三個歷史形態。第一階段是人對人的依賴階段。這一階段是與自然經濟相聯系的。這一時期的個人沒有獨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會共同體。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系只限于共同體內部,只是在孤立的地點和狹窄的范圍內發生的地方性聯系。在這種原始的社會關系下,“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發展是同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原始關系相矛盾的?!钡诙A段是人對物的依賴階段。這一階段是與商品經濟相聯系的。此時社會形成了普遍的物質變換關系,物質的力量充斥社會的各個角落,整個社會關系完全受到物質的統治、束縛和壓抑。第三階段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由于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們不再受物質的束縛,人的精神世界也獲得了極大地解放,正如馬克思所說,這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階段,人們將在豐富、全面的社會關系中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具有自由個性的人。在這個階段,人的物質形態和價值目標合二為一,客觀必然性與主體能動性融為一體,人真正實現了對自身的完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上說明,黨的二十大報告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闡發和忠實踐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指導中國實際的新篇章。
作者簡介
唐 震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首席專家、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
終審:楊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