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id="otywx"><mark id="otywx"></mark></video>
    <source id="otywx"></source>
    <source id="otywx"></source>
<video id="otywx"><mark id="otywx"><del id="otywx"></del></mark></video>
<video id="otywx"><mark id="otywx"></mark></video>
    <source id="otywx"><ins id="otywx"></ins></source>
    <video id="otywx"></video>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論新著 >> 正文
    月落集·后旨頭村紀事
    2023-02-18 21:00:00 來源:《涇陽村落》第一輯 作者:劉祎

    劉 祎

    八百里秦川腹地,涇三高(涇陽、三原、高陵相鄰三縣的簡稱)歷來被譽為關中道的“白菜心”,在這三縣的交界處,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有一座古老的集鎮——永樂鎮。據清雍正《陜 西通志》載:永樂鎮又名月落集,以每逢農歷月底逢集而得名。明清之際,北出西安府的官員和商旅過草灘,渡渭河,跨陽陵,涉涇河之后,人困馬乏,便在永樂鎮的驛站和客店投宿和補給。久而久之,人們只知有店,不知有鎮,“永樂店”便成為永樂鎮的官稱。

    后旨頭村北臨永樂店,村子的淵源很為久遠。相傳戰國末期,秦莊襄王子楚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呂不韋將自己的侍妾趙姬送給子楚,誕下秦始皇嬴政,趙姬和嬴政在趙國吃盡苦頭,幾經呂不韋派人尋找回到秦國 , 母子二人就暫住在永樂店。呂不韋和他的食客在今崇文鎮一帶編撰《呂氏春秋》,趙姬和嬴政常在永樂店附近一個村子邊等候呂不韋,有路人遇見問趙姬:“你在這里候誰???”趙姬為避嫌回答說:“候子楚”。后來人們就把那個村叫“候子楚”,兩千年來,傳來傳去,成了“后旨頭”。

    后旨頭村像關中平原上無數的村落一樣,民風淳樸,沃野平疇, 物產豐饒。據老一輩人講,清末民初的時候,村子的老城堡還在,全村有十余戶人家居住在城堡內,分別是趙、劉、張、李、邵、薛、黃、殷等姓氏 300 多口人,其中一些姓氏是從山西、河南、湖北等地方輾轉遷移而來,而村子更為久遠的人口遷轉淵源已無人知曉。村莊是一個人的故鄉,更是一個國家的縮影,村莊的發展和變遷,同時會折射出國家的復興和進步。千百年來,我的父老鄉親在這片黃土地上,辛勤勞作,堅韌執著,生生不息,演繹了多少傳奇和故事……

    農耕桑麻

    記得小時候,村子田野間點綴著幾處蘆葦壕,蔥蔥綠綠的,遠處有一條高出地面的涇惠渠支渠,渠岸兩側兩排垂柳隨風輕輕搖擺,近處開滿油菜花,村子中環繞的小渠中還游弋著魚蝦和蝌蚪,一派濃濃的鄉土氣息。村子的土地很平整,很早以前,便受惠于涇惠渠的滋潤,歷來農事發達,旱澇保收,除了種植小麥、玉米外,還出產優質的棉花和蔬菜瓜果。聽老人們講,1941 年末,當時的永樂店就通了鐵路,成為咸銅鐵路上一個重要站點。因家鄉周邊出產的優質棉花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還出資在永樂店建成棉花打包廠,在永樂店將打包好的棉花通過鐵路運往抗戰大后方。村子種植蔬菜瓜果的歷史很悠久,小時候有一種叫“白兔娃”的甜瓜,綿密香甜, 回味悠長,讓人記憶深刻。還有那種高架的西紅柿,顏色粉紅,果肉起沙,酸甜多汁,比現在的“普羅旺斯”要爽口好吃得多。

    麥收時節,村子會提前整理出一塊平整的場畔,用于打場和晾曬,那時候村子里娛樂活動很少,碾場前后,這塊場畔便成了村中孩童難得玩耍的好地方,孩子們一群群在場畔上玩滾鐵環、跳大繩、捉迷藏等游戲。麥子收割后,在場畔上晾曬幾日干透后,大人們會牽出村中飼養室的騾馬開始碾場,隨著石碾的滾動一年的收獲便得到了。

    立秋之后,開始拾棉花了。拾棉花是一個麻煩的農活,大人小孩們穿著帶兜的長褂或提著籠,穿梭在棉田間拾棉花,拾回來棉花要進行晾曬,還要去除雜質,最后將打理好的棉花,除一部分繳給國家收購外,鄉親們還要留下一部分用于紡線織布和絮棉被。記得 1980 年前后,村子里還有一些古舊的紡車和織布機,一些年長的老太太還在紡線織布。

    秋分前后,玉米成熟了,收獲玉米也是很累人的事,除了要在一人多高的玉米行子中掰棒子,還要收拾到一塊拉出去,常常在勞動過程中讓玉米葉子刷的臉和脖子生疼!收罷玉米堆放院子里,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塊剝玉米,其樂融融地一邊勞作一邊拉家常,打開收音機,劉蘭芳高亢的聲音響起 :“上回書說到……”這時候的農家小院,回想起來倒也是很溫馨愜意的……

    “運鋤耕劚侵星起,隴畝豐盈滿家喜”,父老鄉親們就是這樣一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片沃野平疇間稼穡勞作,在汗水中收獲幸福和美好。

    人文治學

    在我們村子,歷來有崇文尚學的傳統和基因,村民們非常重視教育和文化。

    在舊社會,我的祖父一輩中,村子里有好幾位鄉親從事教育工作,還有李姓、趙姓、劉姓幾位鄉親曾上過黃埔軍校,其中在涇陽教育界影響較大的有劉振支、邢秀蘭等幾位鄉賢。劉振支先生畢業于北 平中國大學,參加了“五四運動”,曾任陜西省立圖書館館長,1946年民國時期任涇干中學校長,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治學思想,制定了“廣收之、苦教之、精考之、嚴汰之”的辦學方針,在他的努力下,涇干中學辦學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被列為當時陜西省辦得最好的四所私立中學之一,為涇陽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邢秀蘭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她治學嚴謹,氣質高雅,在五十年代,是當時涇陽縣著名的女校長。我小時候見到她,那時她已經退休,戴一副黑邊眼鏡,整潔利落,褲縫筆直,身姿挺拔,不像一位鄉村老師, 更像是一位大學教授。

    到了我的父輩這一代,村子里受過高等教育并取得杰出成就的鄉親就更多了。劉中強是建筑建材專家,供職于北京中國建材設計院。 劉新民是我國沙漠治理方面的專家,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所長。趙民甫是機械方面的專家,供職于北京機械工業部。薛民選是陜西省紡織系統總工程師。田長山畢業于北京大學,后任陜西日報文藝版編輯……

    改革開放后,受村子老一輩先賢在治學方面的影響和激勵,以及國家整體教育事業的發展壯大,村子里更是人才輩出,在周邊的村子聲名鵲起,一時傳為美談。有一位本家堂兄考入了清華大學, 現擔任聯想集團的副總裁,先后有兩位村中學子高考取得了全縣理科狀元的優異成績,畢業后分別供職于北京、上海的科技公司。在海外,有一個村中學子在英國倫敦孔子學院從事漢語教學,負責的“孔子課堂”獲得國家漢辦表彰。一個曾在芬蘭諾基亞公司從事研究工作。 還有幾個村中子弟考上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哈工大、西工大等知名學府。

    對中國傳統書畫文博藝術的鑒賞和傳承方面,在我小小的村落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劉振支先生對書畫藝術十分癡迷,在一生從教過程收集了大量的碑帖書畫,不乏一些清代及民國時期的名人名作。聽說,有穆彰阿、 王杰以及于右任等名人的作品,只可惜在“文革”期間,他的收藏被“紅衛兵”收繳拉了一車,倒在當時公社的會議室角落后不知所蹤,令人十分痛惜!

    趙家一位大爺,改革開放后從事建筑行業,對中國的古陶瓷藝術十分感興趣,用他多年積累收集了大量的古瓷器,并且善于學習和研究,他對古瓷器的鑒賞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多次往返北京潘家園等地收購鑒賞,期間還和故宮博物院一位專家認識并保持聯系,經常請教交流。前幾年,他多方努力,在我們村子建立了一個民間博物館——寶珍堂古藝術陶瓷館,更為驚嘆的是他還發明了一種可快速鑒定古陶瓷真品或仿品的裝置,并且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

    德操彌厲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在我們村子,有著秉持家國情懷,堅守禮孝仁義的傳統村風和家風。趙家有兩位老人,在抗戰時期參加了中條山戰役,一個戰死疆場,一個負傷后退役返鄉。還有一位趙家的老人參加了 1962 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展現了陜西楞娃的鐵血忠魂。李家有一位先輩,早年受聘于涇干中學任教務長,于 1949 年 1 月 19 日至 3 月底,分三批組織六十多名師生“北上”延安,此后不久他也進入邊區,投入了黨的懷抱,點燃了追求光明的革命火種。劉家有兩位老人,在校學習期間,毅然報名參加抗美援朝,弘揚了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不同時期的精忠報國,都彰顯出鄉親們一直以來傳承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這 一股正氣和精神也對村子里后世子弟起到激勵和教化的作用。

    我的一位八爺,在湖北省沙市從事財務工作,不但在工作中清清白白,而且在生活中嚴守德操,70 多歲高齡時,有一次外出散步撿到一個皮包,包中有 10 萬元巨款,他沒有產生一絲貪念,在路旁等到失主并確認后交還本人。為此,這位失主感念了他一輩子,經常去探望他,八爺去世后,這位失主還去靈前行大禮祭拜。

    村中的存德伯,從小罹患小兒麻痹,不能站立,只能爬著走,但他不因身體殘疾而消極悲觀,而是直面人生,自立自強,他頭腦非常靈活,雖然沒有上過一天學,但還學會了修理電動機、自行車、架子車等技能,而且技術嫻熟,收費公道,樂于助人,尤為記憶深刻的是,他十分干凈整潔,雖然干的是臟活,而且行動不便,但是他稍有空閑,即刻清理收拾鋪子,洗手凈面,始終保持的清爽利落。七八十年代,他的修理鋪在我們村子周邊很有名氣,常常顧客盈門,絡繹不絕。就是這樣一個靠爬著行走的人,不但成年后沒有給家庭添加負擔,還因他當時不菲的收入給家庭做了很大貢獻。這個鐵錚錚的關中漢子,用自己的堅韌詮釋了人格和尊嚴,平凡中見偉大,他雖然爬著行走了一生,但他超越了多少立著行走的人!

    在我的故鄉像上邊這些,為家國灑熱血,守節操傳美德,寓偉大于平凡的父老鄉親還有很多,他們是一個村落的靈魂和脊梁,時間再久,德操彌厲,自在人心。

    風土人情

    從歲月長河中繁衍而生的婚俗,它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見證。 七八十年代,鄉村一樁婚事,從提說到走進婚姻殿堂,大致要經過背見、談話、認門、訂婚、扯衣服、訂日子、娶親等繁瑣的過程,那些禮節和情景現在回想起來還是饒有趣味的?!氨骋姟?,就是雙方不直接面對面,而是隔著一定距離觀察,讓小伙姑娘先看能否對上眼。背見時,雙方都有人陪著把關,陪的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親朋好友,因為關系著一輩子的幸福,所以男女雙方都很慎重。如果背見后對上眼,便安排談話,談話時,媒人常叮嚀小伙子,見了人家女子要大方,說話要有分寸,但年輕人往往在這時候很緊張,手腳都不知道放在哪里。聽人說,村子中有個小伙子,性格靦腆,和女方談話時,緊張地把手搓了十幾分鐘才憋出了一句話 :“你村里今個禮拜幾了?”

    結婚當天,一般是兄長用自行車帶著新娘,和親朋們一塊去男方家,新娘的母親是不去的,到了男方家里,女方家的人釘門簾時,向男方要紅包,男方家的人給新娘子端洗臉水,向女方要紅包,而洗臉水中,往往給倒入鹽或堿,來戲弄新娘子?;槎Y最為熱鬧的莫過于鬧洞房,七八十年代,農村文化生活貧乏,鬧洞房成為年輕人最開心的一種娛樂方式。農村俗話講:“新婚三天沒大小”,“耍女婿,耍媳婦”,耍的人越多,說明他們家庭的人緣好。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鄉親們經濟條件和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改變,婚車和嫁妝越來越氣派精美,新郎穿上了西裝,新娘披上了婚紗……

    圖片

    “喪盡禮,祭盡誠”,鄉親們遵循“生,事之以禮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古訓,村子中喪葬習俗悠久而厚重。記得很早前,村子中每有老人彌留之際,會請來村中幾位精通醫道和經驗豐富的老人,通過號脈和觀察氣息等判斷自家老人的生死時辰。老人“倒頭” 之前,當身體尚未僵硬之際,村中幾個鄉親會為其剃頭、凈面、洗身,穿上提前準備好的“老衣”?!暗诡^”之后幫忙“入殮”,入棺時,通常會用村中火炕中的草木灰鋪好棺底,然后用衛生紙和衣服等將逝者在棺中固定。男性逝者入殮時,必須有舅家人到場,女性入殮時,必須有娘家人到場。服喪的幾天,“孝子”要戴“孝帽”、著“孝 衫”、拄“孝棍”、摔“孝盆”,整個喪禮期間,村中的鄉親都很重視,即使平日有些嫌隙,但在這件事上,大家往往都會來幫忙料理,村里幾個小組分工明確,一個組負責抬棺,一個組負責堆墓,一個組負責家中待客料理,墳墓的風水方位講究的是西北向東南,寓意“頭枕嵯峨,足登涇河”,喪葬禮儀習俗繁復且莊重。

    味道是人最長久的記憶,80 年代前后,村子里平時的飲食還是以面食為主,常吃的有玉米糝子、鍋盔燃面、攪團魚魚、燴麻食、漿水面等,打攪團有講究,農村俗話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燃,溝子擰圓”,偶爾吃上一頓大米飯或者餃子就像過年。那時候,但凡遇到村子里過紅白喜事,是村莊最為熱鬧的日子,最為重要的是大人和小孩都能改善幾天生活。從過事前幾天請幫忙的鄉鄰當“執客”開始,往往主家的本家人和幫忙的四鄰就停灶不做飯了,過事這幾天就在主家吃飯。那時的食材雖然沒有現在這么多品種,但那都是真正的綠色食品,各種蔬菜和肉蛋等都特別的香。

    村中趙家有一個大爺,是當時永樂店一帶的名廚,他舊社會曾在三原縣著名的明德亭飯館學藝,精于陜菜的制作,八碗四盤子、十三花,最擅長的是“高碟子”、蜜汁轱轆和各種蒸碗等菜品?!案叩印本褪菦荜栶︷?,涇陽有一句俗語,“無穰饸不成宴席”,趙家大爺不但做的涇陽穰饸口味很好,而且注意擺盤和造型,他把穰饸切成條狀在盤中交錯疊放得很高,俗稱“高碟子”; 蜜汁轱轆也是他拿手的陜西名菜,因其形狀為球體,鄉親們把這種形體的東西俗稱轱轆,所以就把這種用大油、淀粉適當配置,用煎油炸過,又勾以蜜汁,色澤金黃,外脆里嫩,香甜油潤的菜品叫蜜汁轱轆。

    因為趙家大爺廚藝高超,村子里誰家過事均以請他來主廚為榮耀有面子。趙家大爺生性倔強,脾氣不好,在他主廚期間除了打下手幫忙的,其他閑雜人等均不得靠近操作現場,更不能隨便在廚間偷嘴,如有人不守規矩,趙家大爺會立即呵斥甚至即刻收拾廚藝工具出門離去!這是他堅定一生的職業信條和職業操守。

    過畢事,主家人會招呼四鄰鄉親來盛“二菜”,所謂“二菜”, 就是把宴席期間酸的、咸的、甜的、辣的等各種剩菜倒入一個大甕, 過后讓大家舀一些回去熱了再吃?,F在想起來是不可思議了!但在那時鄉村還比較貧困的時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大家吃著倍香!大概和重慶的老油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吧!過去多少年了,我還忘不了那時候鄉村宴席上誘人的菜味和熱鬧的氛圍。

    我們村子一直有善待“麥客”的傳統,1980 年前后,農村收割機尚沒有出現,咸陽北五縣及部分甘肅、寧夏等地的人知道關中道的麥子成熟早而勞力少,就在每年農忙的時候沿著古絲綢之路即現在的西蘭公路大批南下,肩上掛著鐮刀,腰里別著煙袋來關中割麥子掙錢,關中人稱呼他們為“麥客”。我記得,那時的永樂店街道上,收麥時節,街道兩側的店鋪屋檐下成群結隊的“麥客”擠在一塊,等候雇主來叫,村子里但凡有人家叫來麥客割麥,都會念其是遠離家鄉的下苦人,大多都會想方設法給他們做幾頓可口的飯食,勞作完畢,及時結清割麥錢,有的人家還看“麥客”衣襯破爛,會把家中的舊衣服送上幾件。

    逸聞趣事

    村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生了許多傳奇軼事和鄉野趣聞,常讓人津津樂道 , 經久不衰。

    圖片

    村中的趙仲玉老先生,早年畢業于天津軍官學校,1935 年,被委任為縣國民兵團副團長,從此步入政界,在本縣逐漸產生影響,解放后任縣政協副主席。他秉性剛直,在舊社會長達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出淤泥而不染,涇陽當地百姓和進步事業做了大量工作?!稕荜柺吩挕芬粫u價他:“官場的典范,群眾的楷?!?。

    1936 年,為清除稱霸一方的土匪楊德林(外號“廣娃老五”)勢力, 趙仲玉先生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使危害甚烈的楊德林匪部終告覆滅;還有一年,為了招撫盤踞在涇陽西北塬的土匪,他只身一人深入匪巢,向匪首“瓜子老一”曉以大義,表現出的大智大勇一直讓后人傳為佳話。1940 年,國民黨特務向丕楨任涇陽縣縣長,到任后仇視革命,搜查來往邊區的車輛,偵察地下黨的活動,對無辜百姓拷掠搜求,無所不用其極,惡跡累累,怨聲載道。他與當時的地下黨員衛志毅等人密商除向,在1941 年 7 月 , 衛派人在縣政府將向丕楨擊斃,全縣人心大快。

    趙先生在村子口碑很好,不茍言笑,干凈整潔,小時候常見他, 戴著一頂藍色中式帽,穿一身筆挺的中山裝,留著一副長髯,在村中散步,讓人感到既神秘又十分敬畏。聽父親說,有一年,他和幾位同事去華山游覽,在華山上一座道觀參觀時,遇見一位老道士,說話間,老道士問:“幾位是哪里人?”父親回答是涇陽縣的,道士又問 :“噢,那你們涇陽有個永樂店知道不?”父親回答:“我就是永樂人”。 道士接著問:“那有個趙仲玉老先生,知道不?” 父親回答:“知道呀!他和我是一個村的”。道士繼續問:“他還好?”父親回答:“他身體很好,你認識他?”道士笑而不語,之后,父親還很熱心地問他姓甚名誰?是否需要向趙老先生轉答問候,老道士只是作辭“不用了,不用了”?;貋砗?,父親把這一偶遇向趙老先生學說,趙先生也琢磨不出來這位道士是哪位?只是考慮可能是哪位歸隱山林的老朋友或部下。

    村里有個張家大爺,在舊社會上過幾天私塾,有一些文化底子和靈氣,愛看水滸、三國等古書,時間長了,積淀了一定的文字功底, 閑暇之余,喜好撰寫楹聯和打趣的段子,看似拙樸簡單,實則詼諧生動,從中能反映出一個鄉村飽經世事的老人洞明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有一年春節,他根據兩個兒子的性情和家庭狀況,分別為其撰寫春聯,以此為教化和提醒。大兒子一直在外包工掙錢,常在外吃請應酬,疏于對鄉鄰及孩子的關心,他為其寫道“上聯:銀錢看淡些人情看釅些叫娃把書多念些,下聯:煙酒吃少點茶飯吃雜點讓腿把路多跑點”,既提醒大兒子要注重人情世故和子女教育,又提醒他注意養生和健身;小兒子勤勞樸實,日子過得一般,他為其寫道: “上聯:有酒有肉有豆腐;下聯:無病無災無賬戶”,意思小兒子家庭經濟上雖不富有但卻安逸,讓其知足常樂。

    六十年代初,村中有個姓王的工作隊隊長,頭腦簡單,性情激進,行事乖張,欺軟怕硬,曾經去河南南陽幫鄉鄰牽線娶妻不成,還曾經為村中部分宗族私利攛掇村子劃歸另一個大隊——金星大隊,其事不成被撤銷隊長職務派到豬場當場長,之后得病早亡。張家大爺平時對他甚為不滿,調侃為其撰祭文一篇,文曰:“哀哉隊長,不幸夭亡 ;君子生性,幼稚而剛;硬者不欺,軟者能降;為人義氣,走過南陽 ;奔波千里,盡投漢江;金星未歸,場長不長;久病不起,不廢食糧 ;貢獻無物,唯此頌揚”。

    薛家大爺可以稱之為民間的語言大師,他沒有上過學,但天資聰敏,出口成章,特別善于即興調侃逗趣。一次,村里田家老六在地里拾棉花,讓老鷹俯沖下來把頭挖了一爪子,他聽說后張口就來: “田家老六捋棉花,碰上老鷹把 sa 抓,你不信,sa 上還有八個印”; 村上一家人娶媳婦,薛家大爺去行禮,阿家婆急忙到門口迎接,一不小心跌了一跤,他一邊攙扶一邊隨口而出:“這家事過的真正猙,先把阿家跌個兔蹬鷹”;還有一回,薛家大爺岳母去世,他去吊喪, 一進門,禮房先生問:“你來了,行的啥禮?”他笑著說:“老女婿真掃興,想行條子沒布證”,禮房人又問:“那你拿的啥嗎?”薛大爺:“香紙斗錁,三個黑饃”。( 注:斗錁是鄉村祭祀時,用銀紙疊的像小元寶狀的用品 )

    村子里還有位四大叔,機巧善言,插科打諢,十分有趣!言談逗趣時,自己面不改色,常演繹一些經典的冷笑話!有一次,村子幾個孩童在他的地里偷向日葵,他發現并尾隨在后面,當一個小孩拽取向日葵之際,他一把拉住小孩,輕柔柔地問道:“你弄啥哩……”情急間,小孩尷尬的狡辯:“我尋大民哩!”“你尋大民哩?我看你尋大sa 哩”;還有一次,陜西廣播電臺在村子搞一個聽眾聯歡會,村里一個鄉親上臺表演笛子獨奏,看完后,四大叔頷首平靜且意味深長的向周圍的鄉親說道:“嗯……今個咱鄉黨這個‘苗子獨泰’表演的還不錯!”

    時代變遷

    改革開放前,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由于國家整體經濟狀況、生產能力等因素影響,市場上糧食、菜油、布料、副食等各類物資供應嚴重不足,鄉親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十分低下,有很多年還填不飽肚子。那時候,鄉親們不但手里缺錢,而且購買很多東西時還需要票證,當時有糧票、油票、布證等各種名目繁多的票證,直到 90 年代初票證才逐漸消失。

    八十年代初期,鄉親們能吃飽肚子了,但村子里文化生活還很單調,記得那時村子如果有喪事,主家常常會請一場電影來播放,這時候,是村子最為輕松和快樂的日子,鄉親們扶老攜幼,早早端著凳子占據最佳位置去觀賞;電視機也大約八十年代初才開始在村子出現,開始是那種 12 英寸黑白的電視機,晚上播放時常常圍著百十號人看這一個小電視,但那時播放的《排球女將》《射雕英雄傳》《霍元甲》等電視劇讓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后來,電視機逐漸進入村民家中,黑白的變成彩色的,尺寸也越來越大,到了現在,鄉親們常常把五六十寸的大電視冷落在一旁,卻整天拿個五六寸的手機看。

    那時候,村子里的孩子上學,要到永樂店街道里的學校去上,常常是早上天還不亮的時分,就搭伙結伴摸著黑走上幾里路去,大人們是從來不送的,讓孩子隨便拿上一個冷蒸饃全當早餐?,F在上學,小點的孩子家長都是來回接送,學校里還給供應營養早餐,但孩子們常常不想吃,糟踐的亂扔。

    從 1980 年至 2000 年,家鄉隨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進入了大發展的階段,鄉親們不再固守在土地上耕作,開始外出包工、辦小企業、去南方務工等各種形式謀生活,收入和日子一天天好起來。1980 年前后,村子中開始興起外出包工,通過承包建筑工程增加收入,我的幾個叔伯和舅舅就是村子里最早一批外出包工的,那時稱他們為“工頭”?!肮ゎ^”在當時的農村是大款的代名詞,在他們的帶領下,鄉親們在周邊的西安、咸陽及縣城承包工程,家庭的經濟收入得到很大的改觀。

    時光進入 21 世紀,特別是近些年,在我的家鄉,得益于國家改 革開放和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加之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村容村貌和鄉親們的日子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不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早已實現,村子外圍及里面的道路等基礎設施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小車一輛接一輛的穿梭,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也得到了保障。日子好了,鄉親們整天掛著喜悅的笑臉,村頭時常跳起不甚靈動卻很歡快的廣場舞。

    2021 年 8 月,西咸新區大開發的推進,我的村子被納入搬遷范 圍,時代的大潮將再一次推動家鄉的嬗變,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將不會再存留,也不知今后是否還會有后旨頭這個村名存在。但在我內心深處,歲月再久遠,關中平原上這個小小村落,這個精神家園和故土根脈,以及那些勤勞樸實的父老鄉親,那些至真至誠的鄉情,那些溫馨有趣的故事會永遠駐留,難以忘懷。

    這就是我的故鄉記憶……

    作者簡介

    劉祎,涇陽人,涇陽縣委編辦正科級督查專員,文化愛好者。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











    63K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
    观看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video id="otywx"><mark id="otywx"></mark></video>
      <source id="otywx"></source>
      <source id="otywx"></source>
    <video id="otywx"><mark id="otywx"><del id="otywx"></del></mark></video>
    <video id="otywx"><mark id="otywx"></mark></video>
      <source id="otywx"><ins id="otywx"></ins></source>
      <video id="otywx"></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