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勝
本篇記敘縣前村的歷史遺跡,逸聞趣事。因是城中村,街巷遺跡逸聞頗多,歷史感厚重,敘來以饗讀者。
縣前街——舊縣衙門南的街道,古俗語“天下衙門朝南開”,這就是縣前村的來歷。舊衙門先拆路南的大照壁,門前兩尊石獅子推倒就地掩埋;后來拆下拱門上鑲的“云陽舊治”石匾額,現存放在太壸寺。
現在文廟即涇陽博物館,藏有1989年在白王高家堡出土的西周青銅祭器。文廟建于何時不可考。清末1904年安吳寡婦周瑩出資修繕,擴建文昌閣(今文廟市場半部)和南當大片房院??上е墁?910年去世,僅壽42歲。這大片房院從抗日至1948年,作為傷兵醫院,也算周瑩對社會的貢獻吧。
文廟小學是1950年從草市街女校(田司令公館)搬來的,我還扛過小板凳。文小門前南邊原是大廣場。1951年初放置過二十門大炮,每天有兵訓練,后開赴抗美援朝前線。

縣城最早的建筑是前秦苻堅的行宮、隋文帝時改為太壸寺,不屬縣前地界。太壸寺向南穿鐘樓,過中心街往南叫穿心店(穿心店兩邊廂房),過五間大廳,與南門巷北口相連接。1980年穿心店拆除,鐘樓廣場是安吳寡婦的茯茶廠原址。
現工商行、農行所在地,原為面南的八字門大院,是民初田司令公館。田玉潔(1886—1929),富平人,與同縣同盟會胡景翼、馮 毓東響應辛亥革命,轉戰多年,后與陜西多路義軍,邀于右任為總司令統率聯軍,抗擊北洋軍閥。民國六年(1918)田、馮駐軍涇陽。
現在的城關派出所原為司令公館的馬廄,對面是《那年花開月正圓》劇中周瑩所辦“織布廠”舊址,田、馮駐軍時用作草料站,不僅供軍需,也銷售給城內趕車、磨面等養牲畜的,民國時期人們稱這兒為草市街(現稱造士街)。
我1943年生在造士街,聽我媽說:“日本投降那年我父親買下原周瑩織布廠隔壁一個啞巴的房,8月從斜對面周瑩裕興重茶廠隔壁搬過來?!笨棽紡S車間為兩層,為了采光,沒有檐墻。我小時常在二層木樓上玩。院子經常臥著駱駝,駱駝耳朵上掛著兜囊,里面放著青顆鹽。我經常趴在臥著的駱駝背上玩耍,駱駝只顧吃鹽,很溫順,我們小孩騎在身上也不顧。
往東四明巷——原有座跨通東南西北四條街巷的“四門樓”。南有棵比西安碑林唐槐還蒼老,今仍高大茂密的古槐樹。我少時見過樓西面掛的《輕身護國》牌匾。聽長輩人說:“回變(同治元年1862),陜甘寧伊斯蘭教首領,趁晚清局勢動蕩,煽動回民屠殺漢民。 表面像民族矛盾,實則企圖建立伊斯蘭國家?!痹陉兓孛癜讖┗?、 任武組成“陜回十八營”,從渭南殺戮到涇陽……陜西團練使曾作過同治老師的涇陽人張芾(1814—1862),丁母憂喪在家,效仿《郭子儀單騎會回紇》,到臨潼敵營安撫被殺害。清廷派左宗棠主陜(1866),至同治十二年(1873)平定回變。后朝廷賜張芾《輕身護國》牌匾,懸掛“四門樓”面西,以示悼念。1957年拆除了四門樓,主要是通暢交通,磚瓦木料給縣前小學當時稱水利會小學建教室。
駱駝巷——是與茶文化有關的地名,這幾年涇陽茯磚茶挖掘復 興,駱駝巷被編成戲劇搬上舞臺。外地客商將此處稱為駱駝關。據 考,遠在明代以前的運黑茶駝隊,從青海甘肅一路走來,住宿打尖,將西北途中地理形勢與歷史軍事相關地名習慣稱為關,也沿襲帶來,如玉門關、陽關、嘉峪關。
清末民初的茯茶廠在縣前街從東到西有意誠棧、馬合盛、天泰運、裕興重、慶余店、積成棧、元順棧,都在縣前地界。官商合辦的天泰運茶廠,后大門前臨彎處有塊場地,停歇駝隊多,當地人因地形 有個彎,叫做駱駝彎。建國后還熱鬧了幾年,后來掛門牌時定為駱駝巷。
說到駱駝巷和茶文化,有 “成吉思汗帶著黑茶打天下”之說。漢唐茶馬交易,朱元璋殺婿,都體現出茶為戰略物資的歷史作用。我五六歲那年,在慶余店柜臺前長凳上玩耍,聽到幾位叔叔說過一件事。俗話說三歲娃娃記到老,而今回味起來深有感觸。
1947年春,慶余店柜臺里,幾個人圍坐賬房桌前交談??偣軈钦乒裾f:“前幾年紅軍到陜北,好多南方人不服水土,喝茯茶解決腸胃病,大家也喝習慣了。西安事變后共同抗日,茯茶送延安的路還暢通,最近突然卡嚴了,駐軍也增多了?!本罢乒裾f:“現在幾家茶廠送延安的都集中到這兒了,咋送上去呢?”沉默了好一會……吳掌柜又說:“給它來個聲西擊東!通知下邊聯絡站……”幾個人圍攏商量了好一陣,各領命分頭離去。黑夜,一盞上寫口鎮的燈籠,照得關卡哨所分明可見。幾個荷槍實彈的保警隊看守來回游動。突然叭、叭、叭!黑暗處幾聲槍響,子彈在山崖上碰出火花。幾個保警隊員慌忙臥倒,開槍亂射……哨房里撥通電話:“報告牛團長,有人襲擊口鎮哨所,弄不清是上山的,還是山上下來的!”電話里傳來聲音:“火力頂住,注意警戒!黑夜不要出擊,天亮再說?!?云陽方面,隱約聽到激烈的槍聲……埋伏在云陽以北曹村的二十幾個人背著茶磚,在吳、景兩個掌柜的帶領下,摸黑匆匆穿過南天門,經地下組織聯系好,來到上墚村,與山上下來的同志老楊接上頭,互道辛苦。景掌柜說: “老楊,涇、三、高駐軍增加了好多人,這消息快送照金、馬欄分區,報告延安毛主席!”
“這些我們馬上送到延安!”老楊繼續說:“我這次到旬邑,見到陜甘寧邊區習仲勛書記,他剛接到中央任命為彭總副手的通知。這是他親自安排的任務,習書記讓我告訴涇陽茶行的同志們,他早年任三原特區書記時,就聽說過于右任贊揚涇陽茶行,在抗擊北洋軍閥中的貢獻,大家辛苦了!這次毛主席部署我們撤離延安,我們要讓戰士們帶足茯茶,和毛主席轉戰陜北,趕走胡宗南!”
雙方交接完畢,各自帶隊返回……
機緣巧合,冥冥天定。誰知故事中的老楊,名叫楊震,是老紅軍團長,我妻稱姑父。我在1981年為楊震整理撰寫回憶錄時,楊震說到接茶這件事,我也說了自己當時聽到的,才知道當時接茶的就是面前的楊震姑父。楊震姑父也很感蹊蹺離奇。他還給我說,他到耀縣柳林接過趙壽山,并把他送到延安。到韓城接過王震,給敵占區送過干部,艱苦轉戰多省返回延安等事……
童年見聞與上輩傳說,使我知悉以前的遺聞逸事,所以能記敘這些事。我現在住在安定街43 號,北口現在還有一處老房子,九十年代是收容站,據說是徐法績的老宅子。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不懈努力,奠定了工業化基礎!那時年少不太懂,只記得帶給我的是1955年輟學到1958年的復學機會。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取消人民公社、恢復鄉村鎮,“摸著石頭過河”,我們這代人跟著走過了青壯年時代。經歷過解放生產力、包產到戶、四大自由、解散集體經濟、承包單干。城中村村民有下海經商的、去西安、咸陽打工的、承包工程的??h城人多借地利之便擺攤、賣飯、開食堂,開鋪面做生意,五花八門,重操舊業,先搞活了縣城市場,也逐漸富裕起來。
隨著社會進步,農村到縣城的人多起來,城中人小康了,多轉向建房租房,樓房形狀裝飾多樣了,縣城環境變化了,家中有車的也多起來……
以上變化都是歷屆支部在各級黨委領導下,認真貫徹黨中央指示下改變的。到底是縣前地界、接受黨的政策快而準!
特別是國家免掉農業稅,種糧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貫徹實施;隨著社會經濟的增長,對農村老人發放補貼、免費體檢等,陽光雨露滋潤了農村老人的心田,促進老人在健康長壽中枯樹發芽,為社會發揮余熱。
我們縣前村有則典型事例:縣前八老成功挖掘恢復了中斷半個多世紀的地方特產涇陽茯茶。2008年在省、市、縣黨政領導關注下,展開搶救挖掘。2009年3月茯茶源頭——縣前村,八位老人集資合作,成立復興盛茯茶合作社,推朱全勝為理事長。經反復探索試制,率先發花!搶救恢復了瀕臨失傳的涇陽茯茶。這次挖掘將前人口手相傳的傳統工藝探索出數據,奠定了復興茯茶的基礎,在涇陽映起一片夕陽紅。
我們這些見過黎明前黑暗,長在紅旗下的人,欣遇習近平時代:全民戰疫,揚我國威!展現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景象!深感昂揚澎湃!置身祖國70多年的和平發展,享受突飛猛進的科技帶來的歡欣……真正體會到知足常樂,更愛家鄉!
作者簡介
朱全勝,涇陽茯茶復興“縣前八老”之一。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